

其实在决定写这个城市,窝对它的印象,也仍然停留在伤痛的记忆里个人股票配资,甚至自己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也会不自然的避开它...
一是因为这片土地发生过的事过于悲痛,很难不考虑它是否存在压抑氛围;二是潜意识中也觉得可能会无聊。


来自马蜂窝用户@黄三十。
但没想到打脸来的如此之快,仅因为无意间看到几张小城的图片,窝便火速把它加入旅行清单,并在深入了解之后迫不及待想分享给所有人!

它就是旅顺!

旅顺,位于辽东半岛尽头,地理上是黄海和渤海的分界线,现在属于大连市。从大连市区到旅顺口区只有40公里,地铁12号线可以直达。

来自马蜂窝用户@熊丢丢
过去的旅顺命运多舛,曾被沙俄、日本,轮番占领长达四十多年,经历了极其惨痛的岁月,所以才有「一个旅顺口,半部近代史」的说法。

但幸与不幸确实是两面的,日俄的连续几十年的营建,在此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:旅顺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建筑在全国都是前几,全市百年建筑353处,整个城市既有西洋风情又夹杂着东洋的韵味。
且和大部分城市的老房子都经历过改建、翻新不同,这里的建筑虽然墙体斑驳,杂草丛生,却几乎保持着建设时的原貌,充满了时光感。

当过去和传说都已经趋于缄默,只有建筑还在说话。在旅顺,走访那些被遗落在尘埃里的老建筑,唤醒一段记忆,是对历史的尊重。

当然更重要是放松,旅顺好像留在了几十年前,整个城市都沉浸在一种时间停滞的氛围中,但也给人不知岁月几何的轻松感,漫步其中好像回到了那些旧时光。

来自马蜂窝用户@心若芷萱
此外,旅顺三面环海,渤海与黄海在此相互碰撞,擦出了让人喜出望外的海岸风情。

来自马蜂窝用户@三井
旅顺其实是一个特别适合夏天看海的地方,晴天时惊艳的蓝绿海水以及海洋相接的海洋奇观;通往大海的「小镰仓」、仿佛世界尽头般的「沉船湾」;和夏天每天可见的绝美「橘子海」,海景超级在线。


来自马蜂窝用户@三井
当然作为东北城市,旅顺不缺凉快,夏季均温23℃,每天看着绝美的海景,吹着凉爽的海风,别提有多爽了。


来自马蜂窝用户@Banada
旅顺游客真的很少,可以轻松避开人群;而且住宿也不贵,人均100就能住到海景房,超适合旺季来这边避暑看海、吃海鲜、逛老街区,享受慢时光。


自马蜂窝用户@三井
三面环海,一面向山,随便一拍都超有氛围感
旅顺的山海
黄渤海分界线
旅顺口的老铁山处于辽东半岛最南端,也是全东北的最南端,黄海与渤海在此交汇,形成一条「泾渭分明」的水流分界线,视觉效果震撼。


来自马蜂窝用户@花样小包子
站在老铁山灯塔下方悬崖,可俯瞰分界线全景:东侧黄海海水较清呈「深蓝色」,西侧渤海海水较浊呈「微黄色」,黄蓝两色海水在此交汇,异常壮观。

来自马蜂窝用户@赵小奔
来自马蜂窝用户@小敏快跑
看到清晰的分界线其实不那么容易,潮汐、天气都有影响,不过看不到也不遗憾,这里的海景也是top级的,天气晴朗时,海水在阳光折射下呈现出蔚蓝的色彩,通透感十足。

来自马蜂窝用户@kingprofessor
尤其是附近渔村的石滩边上,通透的天青色到深邃的蓝色相互交织,十分唯美。

来自马蜂窝用户@kingprofessor
走到最南端的观景台,往楼梯方向回望,有「辽东半岛最南端」几个大字,非常适合打卡。

来自马蜂窝用户@赵小奔
建在老铁山上的灯塔,是清廷海关当局于1893年请法国人制造,由英国人修筑的。灯塔历经中日甲午海战和日俄战争,至今仍为过往船只导航。

小黑石海滨浴场
大连的轮廓像一个深入黄渤海的楔子。小黑石就位于这个楔子的上沿,属渤海海域,渤海的水质较黄海要好很多,海水清澈见底,每年夏季都有不少当地人在此处露营浮潜。



自马蜂窝用户@nlr88888888
但最吸引人的还是其独特的黑色礁石海滩,黑色的礁石在海浪的冲刷下,形状各异,颜色各异,有的圆润光滑,有的棱角分明,与蓝色大海形成鲜明对比,随手一拍都是大片。

小黑石的日落也是一绝!傍晚时分,夕阳的余晖洒在海面上,波光粼粼,整个天空被染成橙红色,黑色礁石也被镶上了一层金边,橘子海此刻具像化。

来自马蜂窝用户@三井
6-7月的晴朗夜晚,小黑石海岸还常常爆发「蓝眼泪」如梦似幻,是观赏荧光海的绝佳地点之一。


来自马蜂窝用户@果冻维C
另外,小黑石不远处,还有一艘百米长的废弃大船搁浅在近海,神似威海「布鲁威斯号」。

来自马蜂窝用户@脚脚
不过比「布鲁威斯号」更绝的是,沉船与海岸边的巨大礁石,刚好形成一个通道,恍似韩剧里沉船湾,搭配日出日落极具视觉冲击力。
自马蜂窝用户@橙小姐_
海影街
海影街与海岸垂直 ,街道全场不足1.5公里,道路的尽头就是大海,远远望去很有镰仓的味道。

图片来自@旅顺口发布

图片来自@悠闲游大连
tips:10点左右渤海轮渡经过,坡道上拿长焦往下拍很出片。
世界和平公园
世界和平公园是一座海景公园,园内的千米黄金海岸,是大连唯一零污染海滨浴场,水清滩缓,退潮可捡粉色贝壳、小海星,可带小孩赶海。

来自马蜂窝用户@易之棠
海岸的橘子海也非常出名,夕阳时分站在海岸便会被橘子色笼罩,异常浪漫。


来自马蜂窝用户@易之棠
白玉山
位于旅顺区城区中心位置的白玉山风景区,是当地的标志景区之一,海拔165米。原名「西官山」,清光绪六年(1880年),李鸿章陪同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视察旅顺口时说,既有黄金,当有白玉。从此西官山更名「白玉山」。


山上有一座白玉山塔,是日俄战争后,日本为炫耀武功,表记死亡将士而修建的「表忠塔」,现在的塔则是那段屈辱历史的见证。

来自马蜂窝用户@佛系青年DRAGON
登上白玉山远眺,市区、港口尽收眼底,一览无余。郁郁葱葱的白玉山被湛蓝的海水包围,港口和城市建筑在海边交相辉映,超级复古文艺!



潜艇博物馆
大连旅顺潜艇博物馆是中国首个以潜艇文化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,也是亚洲规模最大的潜艇军事文化展示基地。

来自马蜂窝用户@小敏快跑
在这里可以看到,包括我国第一代国产常规潜艇「033型退役潜艇」,「旅顺口号」等,60余件海陆空兵器展示。

来自马蜂窝用户@小敏快跑
另外,还有国内首个6D潜艇模拟体验,模拟从旅顺军港出发,经历暗礁、巨鲸、甲午海战沉船等场景。
近代史的见证者,时间凝固的小城
旅顺的历史遗迹与老城风光
在旅顺口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,半部近代史悠然铺展。因此也留存了许多历史遗迹。

太阳沟街区及其附近街区,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建筑较为集中且保存较为完好的街区之一,353处百年建筑静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。

来自马蜂窝用户@心若芷萱
且和青岛、大连市区大范围翻修过不同,这里的老房子仍保持原貌,以至好多看起来破破烂烂,甚至很多仍是当地人的居所,非常鲜活。


来自马蜂窝用户@Angie
旅顺火车站旧址
旅顺火车站旧址,一个俄罗斯风格的一个老式火车站,有「中国十大最美的火车站」之称,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。

来自马蜂窝用户@黄三十。
火车站始建于1898年,是沙俄中东铁路(东清铁路)南满支线的最南端终点站。这座百年小站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多个关键事件,我国第一列国际列车就是从这里驶出的。


来自马蜂窝用户@黄三十。
葱绿色的椭圆尖顶,覆盖着鱼鳞状的瓦片,密密实实,宽阔的屋顶上开着3个老虎窗,黄色的墙体,白色交叉线条,拱形门廊、明窗辅以细部雕饰,散发着浓郁的俄式风情。

来自马蜂窝用户@黄三十。
这座以彩色线条勾画的俄式小站,以混血的身份耸立在海港之侧,成为历史教科书上独特的一页,宛若童话故事中的城堡,装满了隐秘的故事。

来自马蜂窝用户@黄三十。
火车站基本已经停止使用,仅保留了一些小城附近的运输业务窗口。沿着掉了漆皮的外墙走向售票大厅,推开老旧的木门,走进昏暗的售票大厅,恍如穿越世纪的感觉。

来自马蜂窝用户@黄三十。
旅顺博物馆
如果你想深刻了解一下日俄历史遗留下的痕迹,或者感受融合了古希腊门廊、爱奥尼亚式柱、日本樱花等的折中主义风格的建筑,那么就一定要来看看旅顺博物馆。
来自马蜂窝用户@清和旅顺博物馆是东北地区第一座博物馆,也是大连历史最久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历史艺术博物馆,建造于1917年,拥有藏品约10万件,当然,博物馆建筑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。
来自马蜂窝用户@蓝色鱼尾Zora
馆内仍保留着古老的木质玻璃陈列柜,很有历史感。


来自马蜂窝用户@kingprofessor
博物馆主馆设青铜、书画、陶瓷等国家一级和二级藏品,其中犍陀罗石刻艺术品是国内唯一的收藏,地位十分重要。

太阳沟
从博物馆出来就是太阳沟核心区,这里散落着大量俄式、日式老建筑,包括关东军司令部旧址、康特拉琴柯故居、大和旅馆旧址、旅顺师范学堂旧址、旅顺工科大学校长旧居等。


来自马蜂窝用户@kingprofessor
当然,这一带更多的历史遗存,是分布在「太阳沟老街上」的日式普通旧民居,至今仍然是当地人们的居所。漫步其中,可感受历史,感受生命的鲜活。

【太阳沟漫步指南】可以从「中东铁路」的尽头【旅顺火车站】开始,欣赏百年火车站的惊艳。再到【旅顺博物馆】体验穿越时空的古朴,博物馆对面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「九一八事变」以前的【关东军司令部旧址】。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以后,司令部就搬迁到了沈阳及长春。

来自马蜂窝用户@撄宁
老街的路口面对面分别是日本在旅顺修建的【大和旅馆旧址】以及【旅顺师范学堂旧址】;接下来还可以寻访到已经破败的【旅顺工科大学校长旧居】。

来自马蜂窝用户@心若芷萱
旅顺日俄监狱旧址
这座监狱由沙俄始建、日本扩建并管理,见证了东北地区被列强轮番侵占的屈辱历史。

许多中国和朝鲜、日本、俄罗斯、埃及等国家的人民曾被囚禁和屠杀于此,其中包括,刺杀伊藤博文的安重根。

来自马蜂窝用户@小敏快跑
博物馆有导览员带领参观讲解,每半个小时一场。可非常详细的了解到当时的惨痛历史和战争状况。

出游目的地推荐
点个在看,去大连别忘记地铁直达的旅顺呀!
思考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